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(新闻办公室)师生热议全国两会

时间:2025-03-07 14:33

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、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,我校师生热切关注大会盛况,通过网络、电视、报纸等各种途径积极关注两会动态,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落实“两会”精神,为强国建设贡献湖大智慧和力量。

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、院长祝树金表示:身为经济学科的教育与科研工作者,我深感责任重大、使命在肩。面对“新质生产力”“数字经济转型”等国家战略方向,我们应深挖经济学科前沿领域研究,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、模型分析上的优势,加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,积极培育既具国际视野,又有本土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经济人才。在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赋能的分析模式,助力破解区域经济发展堵点、产业升级难点,以高质量科研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全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。

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、院长罗仲尤表示: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重点突出、亮点纷呈、掷地有声,尤其是强调“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”“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,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”,我倍感振奋,对教育的未来更加充满期待。党和国家对教育强国战略作出重要部署,既坚定信心又鼓舞人心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,是教育系统的时代使命,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,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,更好实现教育强国战略重点与根本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。

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黄萍华表示: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“推进产教融合”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”等举措,与学院实施的“四共”“四通”机制高度契合,引发热烈共鸣。学院将以“两会”精神为指引,强化思想政治引领,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,优化“工学交替”培养模式,完善校企“双导师”制度,校企共建高水平工程师技术中心,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,为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贡献力量。

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、党委书记刘渊表示:两会的召开吹响了春天奋进的号角,我们将继续优化评价体系机制,扎实推进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和一流人才培养计划。加强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的大平台和大团队建设,不断增强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的能力。重点加强学生数理基础与产教融合创新能力培养,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彰显物电特色,以科技创新突破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为培养基础科学和前沿科技拔尖创新人才贡献湖大力量。

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徐军表示: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指出,要“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”,作为外语教育“国家队”,我们将立足新形势,抓住时代机遇、勇担时代重任,不断完善“外语+”人才培养模式,着力培养有家国情怀、有国际视野、有专业本领的新时代卓越外语人才,引导学生主动走向世界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湖大贡献。

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、副院长付湘龙表示:作为一名教师,要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紧跟人工智能这一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技术,把准时代脉搏,坚持守正创新,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努力培养一批自觉赓续中华文脉、弘扬中华文明的拔尖创新人才。

法学院教授、学院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罗英表示:作为思政与专业“双肩挑”的教师,我将以“躬耕教坛、强国有我”的担当,以“敢为人先、久久为功”的韧劲,在“做教师”的过程中“学做教师”,努力将两会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教书育人动力,为凝心聚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。

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陈如表示:仔细聆听了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感触颇深、倍受鼓舞,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,在国家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力度下,科研环境越来越好,创新动力更足,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。同时,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担任着教书育人的重任,我也深感使命担当。今后将以“两会”精神为指引,勇于担当、砥砺奋进,努力提升教学水平,潜心专研,以国家需求为导向,将更多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创新力,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,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自身力量。

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周全表示: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,我们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。我深刻认识到,科技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无数代科研人薪火相传、接续奋斗的结果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,不仅要在科研前沿深耕细作,还要肩负起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责任,我们深知,教育兴则国家兴,科技强则国家强,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青年科技人才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我们要将个人成长、教学与学生培养、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,做到专业、职业、事业“三业合一”,以实际行动投身科技强国、教育强国、制造强国建设,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科技进步的大潮中。

机器人学院教授佃仁伟表示:全国两会擘画的新蓝图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,作为深耕图像融合领域的科研工作者,我深感需以国家重大需求为锚点,在“空天地一体化”观测体系构建中突破关键技术。当前,遥感图像融合面临多模态数据异构性、动态场景实时性等挑战,需依托深度学习框架,结合物理机理模型,开发轻量化、可解释的处理方法。与此同时,必须将科研育人深度嵌入人才培养体系,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作为科研工作者,我们更需以两会精神为指引,既瞄准国际前沿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底层理论,又紧扣民生需求,在攻克关键技术、优化创新生态中践行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使命担当。

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季玟希表示: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“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”“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”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教育强国建设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,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通过深化教育改革,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,我们必将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。作为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,我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国“两会”精神,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,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为建设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。

党委学生工作部(处)、人民武装部部长陈义红表示:“两会”的召开承载着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,2025年是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)》落地实施的开局之年,全国“两会”教育话题备受广大师生瞩目,这不仅关乎教育工作的高效推进,更关乎着万千学子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未来走向。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,我深刻体会到“两会”对于凝聚发展共识、指引奋斗方向的重要意义,将以“两会”精神为指引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聚焦学生思政教育、就业创业、文化传承等方面,切实将两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生工作的实际行动,助力学生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。

保卫部(处)部长谭琳表示: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要“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,加强公共安全治理”,2025年是“十五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作为学校保卫战线工作者,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,立足当前安全工作新形势、新特点,切实推动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地落细,全面筑牢校园安全工作防线,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隐患,不断探索校园安全治理的新经验,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,为护航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湖大力量。

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明然表示: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“一体推进教育发展、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”,这要求我们要以“新工科”建设为抓手,培养更多敢闯会创的复合型人才,也启发我们须将科研攻关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,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做出湖大机械贡献。作为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,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,从三方面发力加强人才培养:一是筑牢“为党育人”根基,推动思政工作与“大国工匠”精神深度融合,引导学生投身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;二是系统推进实践育人,组织学生到科技企业、乡村振兴一线去学习体悟,增强时代责任感;三是关爱学子成长成才,积极汇聚校内外资源,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平台。

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绍斌表示:今年的“两会”聚焦高等教育的诸多议题,如推进产教融合等,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活力。相信在“两会”的引领下,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将迈向新高度,经济社会发展将增添新动能。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,我决心立足自身岗位,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、建成教育强国拼搏奋进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、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,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!

金融与统计学院学工办主任、研究生辅导员谢君表示: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我决心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贯彻“两会”精神,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,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,积极投身实践,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教育强国贡献力量。我们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奋斗。

生物学院2021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、本科生党员骨干“领航班”学员王国韬表示: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民生福祉的提升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,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。作为青年学子,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与使命。我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,汲取知识的养分,锤炼品德的根基。未来的路上,我将坚定理想信念,脚踏实地,勇敢追梦,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青春力量。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携手并肩,书写属于我们的华彩乐章。

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、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陈鹤一表示:身为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子,听到报告中对能源与环境主题的相关阐述,我内心满是兴奋与鼓舞。我意识到,自己正处在时代变革的关键节点,所学专业在能源转型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中举足轻重。我将以更昂扬的斗志、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学习。课堂上全神贯注,不放过任何一个专业细节;课后广泛阅读文献,追踪行业前沿动态。在实践项目中,主动承担任务,将理论与实际结合,不断积累经验,为节能减排事业添砖加瓦,不负时代重托,不负青春韶华。

设计艺术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张迎丽表示:当前,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、引领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。在全球技术变革和社会转型背景下,我深刻认识到设计可以作为解决社会问题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。例如,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新兴技术产业正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例证,这个领域与设计专业密切相关。我将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在设计和艺术领域的更多政策,积极响应号召,利用设计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。

来源:校办公室 学工部 研工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 校团委

编辑:罗立丹

责任编辑:周丹

图说湖大
  • 【组图】2024年研究生师生篮球联赛、啦啦操比赛举行
  • 【组图】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(新闻办公室)2024级新生报到
  • 【组图】毕业快乐,前“图”似锦
Baidu
map